今年69岁的盛江兴是名曲艺爱好者,唢呐、笛子、锣鼓……样样在行。前些年,迫于生活压力的他极少有时间和心思把玩这些 “宝贝”。打从2011年搬进了康居公寓,盘踞心里多年的 “大石头”落了地,盛江兴又把“老手艺”拾了起来,没事就出去乐和乐和。
虽然是个“老青岛”,盛江兴却是个“无房户”,几十年来一直靠租房子住。房租从最初的每月200元,一路飙升到400元、500元直至750元。“30平方米湿冷背阴的平房,一年就是9000多元,加上吃喝,老两口的低保还不够用!”
受惠于2008—2010年我市实施的第一轮三年居民住房建设规划,2011年1月28日,盛江兴和老伴搬进了康居公寓的一居室,南向阳台落地窗、齐全的水电气配套,橱柜、吸油烟机、打火灶等设施一应俱全。小区的环境也很不错,春花夏树,芳草萋萋,周边还有好几趟公交车经过。住房条件改善了,房租反倒便宜了不少,一个月只要34元,加上不到14元的物业费,一年在住房上的花费只有572元,比过去省了8000多元。
盛江兴对此赞不绝口:“如今都说中国梦,对我而言,住在这里过着舒心日子就是实实在在的中国梦!”
同样体验着中国梦的还有芦风军——青岛武船重工的一名普通职工。
今年26岁的芦风军两年前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来到青岛武船重工工作。到了单位不久,他就住进了位于开发区漓江东路上的职工公寓。公寓的条件让他很是满意,30平方米带独立卫生间的房间,里面摆放着三张上下铺和六个橱子,四季通热水,冬天有暖气,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在青岛武船重工,和芦风军一样居住在职工公寓的员工有4000多人。青岛武船重工工会主席徐云友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青岛武船重工于2010年初投资2.3亿元建设职工公寓,总建筑面积近77000平方米,建有公寓楼5栋和管理用房1栋,房间达1462个。按照每间安置6人计算,共可安置8000多人,满足自有职工和承包商单位职工的居住需求。“我们自有职工住宿免费,承包商的职工每个床位每月91元。”
在青岛,像盛江兴和芦风军这样通过保障性住房解决和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达到18.4万户。据统计,在连续两个居民住房建设规划的努力下,截至2012年,全市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16.1%,其中主城区已达到23.9%,主城区范围内已提前达到国家要求的住房保障覆盖率目标。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显著特点。2008年起,我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规定凡是规划为住宅的房地产项目,全部要配建一定数量的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的实施,充分满足了被保障家庭就近居住、就业、就医、就学、出行需要,降低了生活成本,维护了社会公平,促进了社会稳定。
住建部专家组在2012年春天对我市已经交付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进行暗访后认为,青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三好”:户型好,面积不大(36平方米-53平方米),设计合理,实用性强;环境好,注重区域景观营造,不逊于商品房;配套好,不但按要求配建幼儿园、小学,还主动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医疗设施、民生市场等,充分满足区域居民的生活需要。而预计到“十二五”末,除了主城区超过20%,全市的住房保障覆盖面也将力争达到或超过20%。
|